一是藏宝在灵岩寺庙地窖之说:此说在群众中最为流传,说财宝藏于寺庙地下密字。高桥镇桥头开饭店的老人范章贵,现年69岁,高小文化,能驾一手好毛笔字。笔者数次在其店小想。一日偶见门前街对面不远处有一石碑,上前细看乃《重建高桥记》碑,落款为嘉靖二年 (公元1524年)...<详细>
      二是藏宝在后山睹佛台地下密室之说:这位老人遥指后山日,藏宝之说祖辈相传,听父说过,宝藏被寺庙僧人藏在后山睹佛台(寺庙)地下。他又说,灵岩寺是主庙,香火旺盛,一年四季香客不断,如何能秘藏那么多财宝?笔者追问多少"财宝二老人答七大"黄锅",少说数十万两吧!...<详细> s
      灵岩寺遗址位于高桥左侧,距报国寺西南5公里,传为中印度僧人宝掌结茅处。隋唐间创建。曾改名护国光林寺、会福寺。明洪武、永乐年间重建,仍名灵岩。明代是灵岩寺的鼎盛时期。谭钟岳的《峨眉图志》载:寺字四十八重,僧众千计,由山门至后殿有十余华里。其规模之宏大,僧侣之众多,香火之旺盛,在峨眉山寺宇中首屈一指,故有“九处过堂(吃斋饭),十处烧香,烧香要骑马”的说法。殿字重叠,密林掩映,丹岩凝翠,呈现出灵岩层层叠叠的雄峙壮观,“灵岩叠翠”便成为峨眉十景之胜。[详细]
     最早引起峨眉人关注的“地下藏宝”事件,是符溪镇出土的青铜器:1963年,一社员翻田平地时挖出一批青铜器,经县文管所派员前往,确认为很有价值战国青铜器,便征购回所。1972年6月,四川省博物馆到此发掘出陶瓷、青铜器约四十件。截止到1981的近20年间,文管所共收集该处出土文物二百余件。 如此之多的“地下宝藏”,首次给了峨眉人一个惊奇……[详细]
 
      在神奇的峨眉后山,有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寺遗址,那就是有着“西蜀第一大刹”之称的古灵岩寺。古老相传,曾经的灵岩寺有殿宇48重,僧众千人,更有骑马烧香、策马巡夜之说,昔日辉煌可见一斑。11月29日,峨眉山市旅游局局长孙旭培,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大和尚,副会长满霖法师等一同前往灵岩寺遗址所在地——峨眉山市高桥镇实地考察,就古灵岩寺的“前世今生”进行探寻了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缁衣、芒鞋和破钵,印度和尚宝掌来到峨眉山。长天辽阔,绣峦若玉,红日高曜,绿水低徊,他激动而澄明的双眸映出清寂的山色。宝掌忍不住叹道:“高出五岳,秀甲九州,真乃震旦第一山也!” [详细]
      清谭钟岳在所绘《峨眉山志图说》一书上,有关灵岩寺的画有两幅:一幅似中堂画作,近处绘有高桥、接引殿、观音殿、灵岩寺、睹佛台以及树林、田间小道,远处绘有巍巍峨眉山,金顶、千佛顶和万佛顶三寺并列山颠;另一幅为“灵岩叠翠”之图,则是条幅画作,集中表现峨眉山十景之一的“叠翠”景观。两图各有所长,交相辉映,令人叫绝。睹佛台位居山顶,乃是灵岩寺后山最高处的一座分庙,也是观看全顶。千佛顶和万佛顶山颠的最佳位置,故日睹佛台。如今的睹佛台只是遗址,从庙基看原寺庙颇大,遗址上,从其它地万先后迁来农家在此建屋,散乱的住房只占了原寺庙遗址很小的部分。这里俯视灵岩寺以及四周山峦,正好是村民所说的“九龙下八珠”最观。九龙即九条由脊曲折盘绕于灵岩寺旁;十八珠即红莲溪对岸十余座山包。[详细]
 
      笔者到高桥镇政府,想听听他们的看法。副镇长 胡化顺同志正有事出门,知我来意,停车听我细谈,并落实办公室 值班(因是星期日)干部万永前同志(高级教师;镇成人教育校长, 邀请老协负责人及数位老人,另有高桥村主任、村支部书记等与笔者座谈。座谈会十分热烈,老人们争相发言。归纳为: 灵岩寺“地下藏宝”之说历代相传,各说不一,但最普遍的认为有七"黄锅"银锭藏寺庙某处地下密室。灵岩寺为蛾眉山十景之一,"灵岩叠翠"风景犹在,应开发古迹风光游。 对后者老人们说得最多,对蛾眉白塔公园内重建大佛寺禅院,老人们震动最大,感慨万千。对开发灵岩寺古迹风光游,老人们充满深情和信心。[详细]
  灵岩地处峨眉金顶三峰的后山麓。在灵岩寺遗址上,向北眺望,迎面便是一幅万山重叠的天然图画。近处,青峰绵延起伏,茂林修竹,点缀其间;远处,万佛顶、千佛顶、金顶宛似座巨型翠屏横亘天际,气象雄伟......
 
 
乐山大佛藏宝洞之谜
 
"钱山"背后的谜团
 
张献忠藏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