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e365娱乐场讯(记者 陈阳路)日前,在市文广新系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上,省文联副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陈智林以“中国戏曲的文化自信”为主题,为全市近300名文广新系统干部进行了精彩讲座。讲座结束后,陈智林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如何提升乐山川剧文化自信”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陈智林
川剧是四川特有的传统文化 需全社会关注推动
“川剧就是四川人用自己的幽默,将中国故事向全世界推广的平台。让立体的语言,讲述故事。”在陈智林看来,百姓是通过看戏来听故事,并懂得忠肝义胆、礼义廉耻、百善孝为先,懂得道德和法制底线。然而,时至今日,传统文化随着人们的信仰和追求的转变,被日渐淡忘。“这些年来,大家心中总觉得听交响乐、看音乐剧等才是高雅的,反却忽略了自身的传统文化,丧失了文化自信。
陈智林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文化,每一个地域的文化都有着独特性,之所以某些文化艺术被人们奉为高雅艺术,是因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化需要关注。因为观众是通过关注产生的,如果有社会的积极关注,像国家重提学习弟子规,重学民族文化,重新找到精神家园,我相信文化自信会随之而产生。”
乐山川剧底蕴深厚 重拾文化自信需在传承中创新
说到川剧,作为乐山传统文化重要一脉的嘉阳河川剧,曾在四川戏剧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智林告诉记者,乐山川剧历史底蕴丰厚。“现在四川乃至全国很多艺术文化史特别是戏剧史里,新又新的传说都是非常厚重的,也是跟中国的文化、中国川剧,四川本土艺术的衍生密不可分的。它既是根也是源。”
陈智林告诉记者,当初的嘉阳河川剧院处于上坝和资阳河两条川戏河道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于相互交流学习,广采博取,因而能融合诸家之长自成一派。正因为这样,经过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终于使嘉阳河川剧艺术,这一地域特色明显、风姿别具的川剧艺术流派逐步形成、日趋成熟,成为川剧艺术大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
“《大佛海通》、《假县令》等经典剧目曾掀起川剧在乐山的一阵阵热潮,说明乐山川剧人的根基尚存。而且有新又新大戏院这一班子人员加上乐山这几年推出了很多有待推广的剧目,乐山川剧的腾飞有足够的底气。只要用今天的审美再去定义与传承传统文化,我相信,乐山的川剧振兴也指日可待。”陈智林认为,川剧艺术家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的交流来认清未来川剧该走什么路、怎么走?只有通过在这种铁定的城市和环境下,重新定位,塑造出不落伍甚至是赶超现在文化领域所需求的一种戏剧,才能形成我们的文化自信。
人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最大支撑 当地“名片”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取材
在陈智林看来,如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最大支撑就是“人”。“乐山要重塑乐山艺术、文化的辉煌,就是要对年轻人进行培植,对这种能够传承文化艺术的人之间形成一种完善、无痕的对接。”陈智林认为,对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传统川剧的传承中融于自己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期待,要在传播过程形成人员的各个领域的补充,让传统川剧形成自己特有的人才梯队。同时,对于艺术创作,乐山特有的沫若文化、大佛文化、嘉州画派等“名片”也是重要的取材,可纳入今后的创作体系。
“乐山川剧标志整个四川文化的走向。乐山川剧的优势不仅在于乐山拥有很多可以传承的传统文化,同时拥有一大批能够承上启下的艺术家,可以把乐山的整个文化传承形成厚重的土壤环境。”陈智林认为,重拾文化自信,既是对传统文化根的培植,也是对人们精神家园的培植,更是对老百姓惠民需求的培植,这项工作是系统工程也是浩大的工程,还需要政府等各方面的有力扶持。
“乐山的发展不光是川剧发展,也会和其他的文化形成共同的发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有找到文化培植空间,元素的延续发展,传统文化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陈智林表示。
人物介绍:
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文华表演奖、第九届、第十届中国戏剧优秀表演奖,第二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青年“文化创新带头人”等奖项和荣誉。
(责任编辑: 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