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往大城市跑,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到偏远乡镇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身边人不理解,他却说:小山村也能实现大价值,年轻就该热血奋斗,人如果只追求物质生活,那一生实属平淡,如果能帮助很多人,实现个人价值就很有意义。
他叫刘飞,今年24岁,犍为县人,现任沐川县沐溪镇阳雀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是村民们心中年轻有为的“90后”书记。
“90后”书记
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
阳雀村位于沐溪镇东部,辖区内共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45户7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87人。全村多为坡地,因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产业发展缓慢,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刘飞清晰地记得,2017年2月,当他第一次来到阳雀村时,看到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村民生活条件并不好,但灿烂的阳光洒满这个宁静的山村,让人感觉充满希望,“那时我还是该村的包村干部,一个月后,我就被安排到阳雀村当‘第一书记’,我的扶贫路也就此开始了。”
村里来了个“90后”书记,很快这事就传开了,村民们对这个年轻书记能否胜任工作议论纷纷。怎么打开突破口,取得村民的信任?这是刘飞进村后面临的首要任务。
于是,他开始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村里留守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我把他们都当成家里长辈来对待,不是带着工作目的去接近他们,而是用真心去了解、关心并帮助他们。”刘飞说,只有懂得老百姓的所需所想,才能真正为他们办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说实话,我就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可能因为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特别能感同身受,很想为大家做点实事。”刘飞出生在犍为县普通农村家庭,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关心,让他收获了很多的关爱和幸福。
对此刘飞非常感恩,他勤奋学习,考上大学后,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他自己申请助学贷款,四年共贷款3万多元,至今还未还清。但刘飞并没有气馁,他说:“我还年轻,只要肯劳动、肯奋斗,我一定能把钱还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了解“村情怎么样”“群众怎么想”后,刘飞和村组干部一起想办法,希望通过新村建设,让农村美起来;通过产业发展,让农业强起来;通过可持续发展,让农民富起来。
建设新村发展产业
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要想易地搬迁建新村,首先就要解决“人往哪里搬?”的问题。为此,阳雀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址规划,最终确定在该村4组板堰、2组石花屋基、1组黑竹林建设三个聚居点,确保群众既“不离土、不失地”,又“畅交通、能致富”。
由于阳雀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散,聚居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成了易地搬迁的最大难题。阳雀村按照“政府不投钱、群众少出钱、企业有利润”的市场运作思路,立足土地整理盘活土地资源,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2017年10月,新村聚居点建成,村里的贫困户首先搬入新居。目前,聚居点已集中解决了用水、用电问题,村里正通过涉农资金整合,进行道路、桥梁建设,力争非贫困户在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全部入住。
如今,在阳雀村新村聚居点,看到一排排漂亮的新房,刘飞感慨地说:“最初说要建设新村,村里的老百姓都不相信,为此我们给老百姓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村民住进了新房,开始新生活,大家脸上的笑容藏也藏不住。”
同时,阳雀村还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的积极探索,实现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同步推进,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山区生态易地搬迁新路子。
“我们以民营试点,集体占股为主,动员村里干部群众共同出资筹建阳雀农业有限公司,围绕自我发展、土地中介、服务业主、招商合作等方面,实现‘阳雀园中园’的经营模式。”刘飞介绍道,目前,阳雀村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改土改田、设施配套等“土地中介服务”的园中园方式,服务开品猕猴桃家庭农场、荣东藤椒家庭农场、天沐阳雀柑橘基地,流转土地发展柑橘、藤椒、无花果、佛手瓜、猕猴桃等518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57.5亩),土地预流转储备300余亩,带动本村及周边134户(其中贫困户18户)村民到园区务工,实现务工收入54.5万元。
如今,阳雀村的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作为帮扶干部,刘飞每天都笑容满面。但外人不知道的是,为了干好扶贫工作,刘飞每天都是连轴转,他的家就在不远的犍为县清溪镇,但他却忙得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为了帮助生病的贫困户,还背负着助学贷款的他主动伸出援手,借钱给贫困户看病、解决生活困难……“我也要加把劲,尽快把助学贷款还清,继续为阳雀村村民们服好务。”刘飞笑着说。
(责任编辑: 王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