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坝豆腐宴
■记者 张力 文/图
史料记载,在公元前256年至251年,蜀太守李冰在五通桥牛华溪红岩子“平盐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凿井煮盐”,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因盐而兴的五通桥,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盐场。
随着盐业的兴起,以盐为市,文人墨客层出不穷,代代相传;因盐而盛,人们每逢端午,欢聚江边,龙舟竞渡,争抢鸭子;由此,五通桥这座 “千年盐城” 有着“书画之乡”、“龙舟之乡”、“游泳之乡”的美誉。
今(29)日,以“千年盐码头 寻味小西湖”为主题的五通桥首届麻辣烫美食文化节在牛华镇置邦广场开启。这不仅是一场展示五通桥区特色美食文化的盛会,也将为五通桥旅游品牌形象树立一张重要名牌。
千年盐码头
地方文化“百花齐放”
因盐而聚市,因盐而成邑,因盐而兴衰。一翻开五通桥的历史,“架引高低筒络绎,车声轱辘井相连”这句诗总能将人拉回到古老盐场制盐繁荣的场景。
据史载,五通桥凿井制盐始于秦,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第一口盐井为李冰所凿。后来,伴随着川盐济楚、川盐入滇、国民政府盐务管理总局驻桥等重要历史事件,五通桥盐业在清朝和民国年间达到鼎盛,井盐产量居全省之冠,曾经号称“川省第一场”。
在那段繁华的岁月中,以五通老桥为中心,两河口、花盐街一带逐渐发展成为盐业集散中心。如织帆桨,争流百舸,云集木船,蔽街盐担,拥挤人流,歌舞笙箫,令人浮想联翩的繁华市井,如今都沉淀在群力街、工农街、花盐街三条古街的清末、民国建筑群中。走进古街回味,饱经风霜的遗址,残存的古瓦古砖,被岁月舔食的石阶,揭开的不只是千年盐史的沧桑,还有历史韵味悠长的井盐文化。
盐业的兴起,以盐为市,提供了一片灵感创作的沃土,让五通桥文人墨客层出不穷,代代相传。李琼久、李道熙、杨天开等一批著名书画家在省内外颇具知名度;杨循、陈贤君、邱竹涛、郝明富、伍云贵等中青年书画家在国家级书画大展中崭露头角;在乐山嘉州画院中,五通桥便有10多名书画家位列其中;还有2家独立的书画院、各类书画研究学术团体、协会10家……这都让五通桥在乐山书画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
五通桥龙舟会是中国唯一的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时间可追溯至清顺治年间,内容逐年丰富,沿习成俗,从不间断。《犍为县志》记载“五月端午节,五通桥尤竞行龙船会,仕女游江,舟多如鲫,其盛况冠于治域及沿江各盐场。”时至如今,五通桥人不仅传承了端午龙舟竞渡、争抢鸭子的习俗,还加以创新加入龙舟造型艺术、水上舞台演出、龙舟夜游等,让“龙舟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
“桥字牌”(又称“贰柒拾”)是盐文化、码头文化的产物,是乐山市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民俗娱乐文化,如今已成为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的桥文化……千年的历史积淀,使五通桥逐步形成了以盐为核心,桥文化、码头文化、龙舟文化、美食文化、书画文化等多种文化争相迸发的文化体系。
寻味小西湖
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人们常说,“吃在四川,味在乐山;乐山美食,尽在五通桥。”作为千年盐都,因盐而兴,因盐而盛,盐不仅腌制出五通桥历久弥香的历史文化,也浸润出五通桥独树一帜的美食文化。今(29)日,由五通桥区人民政府、乐山市商务局、乐山日报社主办,五通桥区商务局承办,五通桥区旅游局协办的五通桥首届麻辣烫美食文化节在牛华镇置邦广场拉开序幕。
“我们围绕‘千年盐码头 寻味小西湖’主题,突出五通桥特有的历史人文底蕴,运用‘互联网+餐饮美食’,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质地将美食文化与群众休闲娱乐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呈现当地美食的原创性、时代性和大众参与性。”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美食文化节将展示五通桥区的特色美食,除主打麻辣烫系列外,还推出豆腐脑、蛋烘糕、黄鸡肉等风味小吃。
而这只是五通桥美食文化“嘉阳河菜系”的一部分。据记者了解,嘉阳,是乐山古代别称,也指嘉州凌云山之南的牛华溪、五通桥一带;盐乃百味之祖,姜乃百味之长,善用盐、姜,也是五通桥嘉阳河菜系的重要特点。
牛华麻辣烫便是代表菜系之一,它始于清代,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从街边“麻辣烫”的吃法,一口锅儿煮几样菜,大家蘸着干碟吃,到后来“麻辣烫”从室外搬到室内,经商家不断改进,碟分干碟、油碟,菜则不论荤素,逐渐形成了牛华麻辣烫。与火锅味在锅里不同的是,牛华麻辣烫味在碟子里。
西坝豆腐,兴盛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需要经选、泡、磨、烧、滤、包六道工序,道道都有特别的讲究;通过烧、炸、炒、熘、蒸、拌,烹饪出360多种菜肴,荟萃成精妙的豆腐宴席,让人惊叹不已。曾有文人作诗称赞:“四川豆腐甲天下,西坝豆腐冠四川;洁白如玉细若脂,几乎舌头一起咽。”
牛华豆腐脑,麻辣香脆,嫩嫩的豆花、粉条,放些辣椒油、黄豆粒、花椒面、大头菜粒、牛肉汤等,热腾腾的一碗,美味至极。与豆腐脑绝配的,非“牛肉夹饼”莫属了,粉蒸的牛肉,拌上辣椒面、花椒面和芫荽,夹在白饼里,回味无穷。
此外,岷江河鲜系列也名不虚传,无论油炸、水煮、清蒸、烧烤等烹饪的河鱼系列,盐姜调和出了百般鲜味;黄鸡肉、白宰鸡、椒麻鸡、黄焖鸡等土鸡系列令人垂涎欲滴;还有薄饼、夹丝豆腐干、凉糕凉粉儿、荤豆花、卤鸭儿等小吃系列,价廉物美而风味独特……
五通桥自古作为成都、重庆之间的盐运中心、南方丝绸之路的水陆要道,四方风味荟萃,成为四川“味道江湖”大码头,并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擅长使用盐姜,量重料广、麻辣香鲜而著称。同时,独具特色的嘉阳河菜系传承至今,西坝豆腐、牛华麻辣烫、豆腐脑等已闻名全国,也让天下人的味蕾都能从中品尝出五通桥那独有的井盐咸味文化。
“美食+旅游”
助推旅游业跨上新台阶
五通桥区旅游资源丰富,“小西湖”美景、西坝桫椤峡谷、千年古刹多宝寺等景色自然与人文兼具;千年盐码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足以在“游”上吸引八方来客。
如今,以乐山打造四川旅游首选地为契机,紧靠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景区的五通桥,区位优势愈发明显。如何弘扬五通桥特色美食文化,打造五通桥高品位美食名片,使品尝美食成为游客来乐旅行不可或缺的一项行程,在“吃”上留住游客,扩大旅游影响力,五通桥正以本届麻辣烫美食文化节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和行动。
“除了举办首届麻辣烫美食文化节外,还在致力于打造置恒新天地特色街和牛华麻辣烫美食街,吹响五通桥美食之旅的号角。”据五通桥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置恒新天地特色街将美食、购物、大型影院、商业开发等融于一体,而牛华麻辣烫美食街将汇聚五通桥的特色小吃,让游人边吃边游边玩。
另据记者了解,围绕打造四川旅游首选地,五通桥正致力于打造3个旅游基地——以乐山“308”三线军工暨永利川厂旧址、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一线,打造工业遗址的红色基地;以中国根书艺术馆、泥上行雕塑馆一线,打造文创高地;依托现有的乡村旅游,打造绿色福地。
目前,前两个基地正在筹划之中。而五通桥乡村旅游发展早,“中国农家乐的鼻祖”王家花园、国家2A级旅游景区木鱼人家等都为五通桥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新云乡燕山村打造“荷塘月色”,辉山镇杏林村打造李花节,金粟镇刘家山村打造万亩茶园……一系列特色村建设,正如雨后春笋,齐头并进,焕发勃勃生机。
“垂杨夹岸水平铺,点缀春光好画图,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曾经,清代诗人李嗣沆的诗让五通桥赢得“小西湖”美誉,闻名一时;未来,五通桥将以“美食+旅游”模式迎来新发展,通过围绕“五通美食地图”,扩大美食节的品种与规模,并继续发力乡村旅游,运用当地食材,主打农家餐饮,游农家乐、品美食、赏奇石、踏浮桥、逛古镇、观夜景,将留住更多来乐游客。
(责任编辑: 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