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33-2445385 13981380111 广告热线:0833-2442059 QQ:360552222
王联均:身残志坚 带领村民共致富
2017-12-23 08:48 来源:乐山日报
  ■ 见习记者 董虹佐 记者 张清

  他今年49岁,身体残疾,却拥有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一路走来,他用自己残缺的双脚,不仅撑起了多灾多难的家,还千方百计地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在脱贫攻坚中大显身手,得到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他就是金口河区吉星乡同心村6组组长王联均。2007年被省残联评为致富带头人;2015年被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自强模范”称号;2016年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扶贫爱心个人”荣誉称号;金口河区委授予他“金口河区第三届文明市民助人为乐模范”荣誉称号。

  自强不息 撑起家里一片天

  带领村民修路,做家务,喂猪喂鸡……乍看之下,王联均与常人没什么两样,整天忙忙碌碌。留意一看,才会发现他走路一高一低,右脚的鞋舌是瘪的。

  王联均脚上的残疾,源于他8个月大时一次意外烧伤。当时家里贫困,一双小脚被烧焦后,家人只好用土方医治。历经3个多月,烧伤的脚才慢慢结疤愈合。3岁时,王联均学会了走路。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王联均走得艰难却很坚毅。8岁那年,他跨进了课堂。家中四兄妹,王联均排行老二,他读完小学四年级,自知家庭负担重,主动放弃学业,到家附近的煤窑做苦力,开始挣钱养家。在煤窑洞里,王联均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6年后,他率先在全村把过去的木架房变成了砖瓦房。

  24岁那年王联均结婚了。爱人患有眼疾,后又被查出患了癫痫病。为了医治妻子,他白天在煤窑做工,晚上在地里干活。煤窑关闭后,他又来到村砖厂做工。1995年,爱人生下了女儿王燕,但在女儿不到一岁时,妻子不幸离世。王联均把对妻子的深情及泪水往肚里咽,当爹又当妈,照顾女儿,支撑家庭。

  为了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2001年王联均在好心人的撮合下结识了现任妻子赵丽霞。赵丽霞也是残疾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2003年,赵丽霞生下了儿子。如今,女儿王燕已成家,儿子就读初中三年级,一家人日子过得还不错。不料,今年上半年,赵丽霞查出了子宫瘤,王联均说:“不管花多少钱,我都会医治她。”

  带头致富 帮助乡亲产业脱贫

  同心村是市列贫困村。挖过煤、种过地、抱过砖的王联均因家庭多次变故也始终游走在贫困线上。1999年,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王联均来到乐山一家养鸡场学习养殖技术。掌握养殖技术后,他在养鸡场买了150只鸡苗回家探索林下养殖。第一次试养成功,他赚了6000余元。

  第一桶金来之不易。王联均居住地距公路直线距离600米左右,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却要走40分钟。每次卖鸡,买主都要求他把鸡挑下山才付钱。王联均只好找年轻力壮的邻居帮忙。而组里的村民卖猪、卖鸡,卖其他农产品,也深受道路崎岖之苦。修路的愿望像火苗一样,在王联均的心中燃烧。

  宣传动员、设计线路、调整土地、赔偿苗木……在王联均的带领下,2004年,历经2个多月,村里的公路修通了,他比别人多出了3000多元份子钱,比别户多调整出了半亩多份子地。

  解决出行难题,只是王联均为群众办的实事之一。“以前,村里只有一股山泉水,水量小,为了能喝上水,大伙儿半夜三更都要去排队挑水。”村民们回忆,面对这样的窘境,王联均翻山越岭四处找水源,最终在4公里之外找到了合适的饮用水源,并带领组员投资投劳架设管道。2003年,6组村民结束了挑水喝的历史。

  自己赚到第一桶金后,王联均圈出房前屋后两片竹林,扩大规模发展林下养鸡。与此同时,他带领有养殖意愿的村民一起养鸡,免费为村民们发放鸡苗,无偿为他们提供养殖、防疫技术,并联系老客户帮助销售,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006年,王联均利用养鸡赚的钱,投资兴建了一个210平方米的养猪场。2009年,他又投资新建起了一个240平方米的养猪场。2015年,他再一次投资,外加政府补贴新建起200平方米的养猪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王联均一人已忙不过来,需要请人帮着饲养,他把就业机会留给了组里的残疾人。马国军夫妇是王联均养猪场首批半脱产的“打工仔”,马国军说:“我们定时喂猪,平时还可以种自家的庄稼,在猪价行情好时每月能拿1200余元的工资。”

  王联均的所作所为,让村民们无不钦佩。2010年,王联均全票当选同心村6组组长。自当选以来,王联均带领村民硬化了400多米组道,对上争取化肥4吨、土豆种25吨,帮残疾人廖万莲协调帮扶资金1500元……在他的积极带领和推动下,全村54户贫困户已有34户成功脱贫。

  如今,王联均的林下跑山鸡存栏800余只,生猪存栏100余头,今年预计蔬菜种植和跑山鸡、生猪养殖总产值收入能达到13万元。“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必须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才能带动大家脱贫,让小山村变成新模样。”对此,王联均充满信心与干劲。他说:“我将利用自身掌握的养殖技术,带领全组发展养殖业;利用本组土地肥沃的优势,发展藤椒种植。带动村里剩余的2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努力促成2018年全村整体脱贫。”

(责任编辑: 王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