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韵》
■ 记者 张波 文/图
每逢秋冬时节,刘惠林都喜欢到野外走一走,拍一拍芦苇或者盛开的野花,再用手中的画笔进行创作,赋予这些植物以另一种生命。作为五通桥区辉山镇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刘惠林的工笔画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不断获奖。
从小爱画画
毕业后成为美术教师
刘惠林今年39岁,五通桥人,从小就喜欢安安静静地在家里画画,长大后更可以宅在家里画一整天不出门。为了学画,刘惠林放弃了读普通高中这条路,而是在乐山市竹根职业中专学校学习美术,并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因为喜欢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色彩,毕业后,她顺利地考入位于汶川的阿坝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油画。
在汶川读书期间,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各种各样的展览,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插画书籍,都让刘惠林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她将捕捉到的一景一物用丰富的颜料在画布中体现,作品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毕业后,刘惠林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在一所乡村学校任美术课教师,教孩子们画画。
擅长工笔画
利用寒暑假外出求学
虽然学习的是油画,但刘惠林最擅长的还是工笔画,尤以植物花卉为佳。“每当我画完一张有关植物的画,就想象自己身在创作的植物王国里,感觉一天的疲惫和烦恼都没有了。”刘惠林说,作为女性,她可能有耐心、严谨的优势,可以静下心来用细腻的笔法勾勒线条、耐心晕染描绘事物。
最初,刘惠林只是在家里临摹名家作品,并在构图和配色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在传统与现代画法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为了紧跟时代脉搏,她又利用寒暑假远涉千里之外充电求学,提高工笔画的绘画技艺,在作品中力求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与形的完美统一。
谈及为何喜欢工笔画,刘惠林回忆,曾经在五通桥当地的一次画展中,看到展示一幅女子吹笛的画作,整幅作品为蓝色调,细腻的线条、鲜明的轮廓、明丽的色彩,意境非常唯美,让她暗自钦佩。从此,她对工笔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心画好。
创作大尺幅
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
几年下来,刘惠林已创作出了一大批工笔画作品,尤其以一些长度超过2米的大画居多。在2015年“高洁品性 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展上,她的作品《梦幻雨林》入选,画长2.3米,宽1.2米,整幅作品为幽兰,紫色调,均用传统工笔技法层层叠染慢慢呈现出来,画面意境深远、视觉冲击力强,可见刘惠林对传统工笔画技法的传承与运用已颇具实力。
通过不断地拍摄芦苇,根据照片描绘,刘惠林又创作了多幅芦苇画作。作品《芦花深处》入围“南田风韵”第二届恽南田全国花鸟画作品展,作品《谁续芦花风》入选第四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展览。
今年,刘惠林创作的《花下细语》,入选“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该作品取材于校园内盛开的向日葵,刘惠林用细腻的笔法深入刻画出葵花籽与花瓣,作品中能感到一种清新与宁静,也能读到那种淡淡的含蓄和情意,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作品《骄阳》展现的也是葵花,今年9月,该作品入选“一带一路 美丽天府”中国工笔画大展。与《花下细雨》不同,《骄阳》画风凝练,线条流畅而飘逸,结构工整而严谨,细节处理一丝不苟,形神兼备,作品的意境深远。刘惠林似乎很注重作品的内在气韵,其笔下的每朵花、每片叶、每条枝,都力图体现积极向上、坚韧执着的生命状态。
金秋时节,刘惠林的作品《虞美人》入选“乐山市喜迎党的十九大暨纪念郭沫若诞辰125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虞美人花是一种常见的花,也是工笔花鸟画常表现的题材,为了赋予花的新意与内涵,刘惠林将花的背景反复晕染成大红色,衬托出白色的虞美人花,而花又经过用心设计为一簇簇错落争艳的花团,使其整个画面有一种热烈向上的氛围,寓意积极进取,怒放的生命状态。“这张画我用了两年时间修改,在花的虚实处理上费了不少心思,直至满意为止。”刘惠林告诉记者。
静中悟真趣
用心创作感悟人生
与大画相比,刘惠林的工笔画小品体现了回眸一笑的洒脱、从容。其扇面作品“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至简的画面处理,浸透着工笔画那种缥缈朦胧的意味和诗意的境界。
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熊火花评价说,刘惠林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植物的潜在之美,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将其表现出来,非常唯美,也表达了作者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作品色彩强烈、构图新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作者的大幅作品能够入围国家层面的展览,很了不起。
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嘉州画院副院长、画家杨循表示,在中国画中,画工笔画是不容易的,要花很多功夫,也要求作者有较深的功力和耐心。工笔画以其精微雅致,深受藏家喜爱。刘惠林是乐山女工笔画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她创作的大画,功底很厚。刘惠林的工笔画,工中带写,意中显精,天趣盎然意境幽,色彩有一种深沉内涵的美,那种幽深百看不厌,那种缥缈回味无穷。
“山里的小草,没人心痛,也在成长;野花没有人欣赏,也在芬芳。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可以绽放如花。”刘惠林说,她喜欢孩子,会一直教他们画画,她喜欢植物,喜欢工笔画,不会为了名和利去速画,而是会用心,一直静静地画下去。
(责任编辑: 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