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33-2445385 13981380111 广告热线:0833-2442059 QQ:360552222
你能看懂古画吗?这本书教你
2017-12-11 09:30 来源:三江都市报
  路来森

  古画,许多人都能看,甚至喜欢看,但能否看懂,则又是另一回事。

  这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修养,需要人的识见能力。特别是一个人的古典文化修养,诸如,特定的历史文化、人物背景、风俗特点、生活情状等,以此为基础,你才能生发出“识见”能力,才能于细微处,审视一幅画,鉴赏一幅画。

  从另一个角度看,古画画面,所彰显的内容,又能对你的古典文化修养,起到一定的印证、丰富作用。即如,一幅古画里,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事件,风俗概貌、细节,画家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思想内容,等等;而你对一幅古画理解的对否、深浅,则又检验着你的“识见”能力。

  孟晖之《古画里的中国》,就是这样一本书:他引导你从一幅幅古画里,看古代中国;同时,我们又从孟晖的分析鉴赏中,认识孟晖的“识见”能力。

  当然,孟晖的侧重点,在前者。

  孟晖鉴赏古画,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常常是,从一幅代表性的画作入手,然后,旁及其它的相近或者相似的画作,目的,大概是起一种互相补充、印证的作用。当然,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其它的材料,来解读、印证画面的内容,或者说来印证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其它的材料”,内容就相当丰富了,诸如,史书的真实记载、古典诗词的描述、文人笔记的记载,以及相关材料的佐证等等。我们不妨列举一例:

  《残香犹暖绣熏笼》一章,是通过古画,来认识古代的一种取暖、熏香工具“熏笼”的,在此,孟晖是从陈老莲的名画《斜倚熏笼图》入手的,他在分析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引用了南北朝时期范静妻沈氏的诗《咏五彩竹火笼》,来说明了“熏笼”的制作方法;又引用南朝诗人谢眺、萧正德,唐朝诗人元稹,宋朝诗人晏几道等人的诗,说明了“熏笼”的用途;为了更加形象而又充分地让人了解“熏笼”的用途,和所彰显的民俗风情,孟晖还引用了《芥子园画谱》中的“斜倚熏笼图”、清·吴友如《点石斋丛画》中的“斜倚熏笼图”、清·吴友如《百美图》中的“蔡文姬斜倚熏笼形象图”,作为比较、映衬;相互辉映、印证之下,就让人们比较充分地认识到了古人对于“熏笼”使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同时,也了解了彼时的一些风俗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性。

  当然,除了这样的基本思路外,还需有想当的“鉴识”能力——那就是从“细节”入手。

  这样的“细节”鉴识,在书中比比皆是,我们亦不妨列举一例: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画面上的货郎,肩挑一副担子,担子上的货物,横排竖插,琳琅满目,甚至于帽顶、后领上,都插满了货物;面对画面,真给人一种“眼花缭乱”之感。但孟晖,却能于货郎后领上所插的“簪子”上,深加辨析,看出了货郎在彼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传播者”的形象——“货郎们从‘官巷花作’等城市中的首饰集中生产地,趸来这些饰物,把它们带向四方的时候,也在同时,把大城市中不断变化翻新的流行时尚带到了社会各个角落”。

  那么,孟晖从古画中,究竟看到了些什么?可谓多多,且有层次;它不仅看到了现象,更看到了现象之后的本质。

  他从汉人“轻纱飞扬”的衣饰中,看到了汉代衣着的流行风尚;从两晋南北朝的“左右扶凭”中,看到了彼时的病态的审美情趣;从《维摩诘问疾品》中,看到了佛教题材画的世俗化;从“职贡图”中,看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从《昭陵六骏图卷》中,解读了李世民独有的个性特点;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宋代的古建筑特点,和宋代的民俗风情,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样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古画解读中,孟晖更具有独具慧眼的“辨误、纠误”能力。

  宋代,理学盛行,所以,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似乎,宋代的妇女应该是有着种种,甚至重重禁忌的,而事实又是如何呢?孟晖通过对宋代妇女“衣饰”(日常女装样式,通常是直领对襟长上衣,这种长上衣里所衬的服装是一种抹胸——女性的脖颈和部分前胸都会从襟领口中露出来)的分析,证明宋代妇女远非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而是有着相当的“自由、开放”程度的,她们可以穿着时尚,可以自由露面、活动,恰如《梦华录》中所记载:“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宴饮,贯习成风,不相笑讶。”

  这就是孟晖的“古画里的中国”;同时,在孟晖带着我们“古画里看中国”的过程中,也见得出孟晖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

  《古画里的中国》:孟晖/著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

(责任编辑: 王君华)